<acronym id="emgiq"><center id="emgiq"></center></acronym>
<rt id="emgiq"><small id="emgiq"></small></rt>
<acronym id="emgiq"><center id="emgiq"></center></acronym>
<acronym id="emgiq"><div id="emgiq"></div></acronym>
<acronym id="emgiq"><small id="emgiq"></small></acronym>
<acronym id="emgiq"><center id="emgiq"></center></acronym>
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加強科普能力建設 推進科普發展新格局

2022-09-09 10:06:41 來源:中國商報網

科學技術普及是國家和社會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的活動,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工作。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各地應增強使命感和緊迫感,以人民為中心,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提升科普能力和全民科學素質,為實現高水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針對幾年極端天氣頻發和今年的持續高溫天氣,四川省華鎣市組織氣象局、科技與大數據管理局、應急管理局等部門主動到當地中小學校開展氣象和應急知識宣傳,使中小學生正確認識和面對高溫干旱、暴雨洪澇等自然災害,提高應對防范和自救能力。

加強科普能力建設

意見從強化全社會科普責任、加強科普能力建設、促進科普與科技創新協同發展、強化科普在終身學體系中的作用等方面,提出30項具體的措施和要求。

圍繞強化全社會科普責任,意見對科普工作的六類關鍵部門提出明確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履行科普工作領導責任,把科普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科技創新協同部署推進;各行業主管部門要履行科普行政管理責任,加強科普規劃和督促檢查;各級科學技術協會要發揮科普工作主要社會力量作用,提供科普決策咨詢服務;各類學校和科研機構要強化科普工作責任意識,加大科普資源供給;企業要履行科普責任,促進科普工作與科技研發、產品推廣、創新創業、技能培訓等有機結合;各類媒體則要發揮傳播渠道的重要作用。

不僅如此,意見強調,要強化基層科普服務,完善科普基礎設施布局,加強科普作品創作,提升科普活動效益,壯大科普人才隊伍,推動科普產業發展,加強科普交流合作。

如何促進科普與科技創新協同發展?專家表示,意見也給出了相應舉措:發揮科技創新對科普工作的引領作用,以及科普對科技成果轉化的促進作用。具體而言,要大力推進科技資源科普化,組織實施各級各類科技計劃(專項、基金)合理設置科普工作任務,注重宣傳國家科技發展重點方向和科技創新政策。與此同時,聚焦戰略導向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等科技創新重點領域開展針對科普,引導社會正確認識和使用科技成果,鼓勵在科普中率先應用新技術等。

著力解決突出問題

目前,全國共有1500多個科技類的場館,場館數量遠低于公眾的實際需求,大部分的場館多為綜合場館,內容形式相對還比較單一,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待進一步提升,有的甚至存在著內容不準確的問題。

科技部副部長李萌表示,未來科技部將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當前科普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短板和不足。

李萌表示,我國的工業遺產缺乏工業知識的科普,很多地方有工業遺產公園,里面可能介紹了這個工業的發展過程,這個工廠是什么時候建的,當年是什么樣子的,在國家的經濟建設中起了多大的作用,很少有把這個門類的工業技術發展的歷程在里面展示。農業遺產也缺乏農業知識的科普。所以,意見提出,要鼓勵建設具有地域、產業、學科等特色的科普基地,全面提升科普館服務能力。

針對新興產業和科研科技科普不足的問題,李萌表示,“現在很多的前沿科普是通過熱點問題促進的。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了病毒學的大普及,從病毒傳播等科技知識通過熱點問題在公眾中廣泛普及的現象可以看出,廣大群眾迫切需要了解前沿的最新知識。因此,意見強調,要發揮科技創新對科普工作的引領作用,聚焦基礎研究和前沿領域,向公眾普及科學的新發現、技術的新成果,推動科技資源科普化。”

針對網絡科普中間存在的問題,意見要求加強主流媒體的示范引領作用。特別要強化新興媒體的責任意識,對科普作品等傳播內容的科學進行把關。要加強科普輿論陣地建設和監管,整治網絡傳播中以科普名義欺騙群眾、擾亂社會、影響穩定的行為。

推進科普發展新格局

如何構建上下聯動、全國一盤棋的科普工作格局?李萌表示,科普工作聯席會議機制由科技部、中宣部、中國科協牽頭,有40多個部門參加。只要這40多個部門帶頭落實意見,相信這份文件會很快能夠落地并產生效果。

目前,網絡空間已經成為科普工作的重要陣地,所以要把網絡科普隊伍作為重要的新生力量來支持和培育,引導及傳播正能量,增強科學,更加便捷地服務廣大群眾。不過,李萌表示,還要整治網絡傳播中反科學和偽科學的內容,以及以科普的名義欺騙群眾、擾亂社會、影響穩定的行為。

同時,要推出一批感染力強、影響力大的科普作品。圍繞“四個面向”,聚焦涉及面廣、影響力大、群眾關心度比較高的前沿科技,比如綠色雙碳、人工智能、基因編輯、量子科技、高速移動網絡等內容,反映出社會科學普及的水在不斷提高。另外,還要注重發現和培養科普創作人才和重視科普創作的企事業單位的支持。

專家認為,科普工作要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和社會氛圍,意見鼓勵社會力量投入興辦科普事業非常有針對。

據了解,目前科普的經費投入,政府還是占大頭,全社會的研發經費投入約2萬多億元,而2020年全社會科普經費只有170億元,相差是比較大的,且在170億元中,政府撥款約138億元,占比達到了80%。

專家建議,國家相關部門要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通過建設科普場館、設立科普基金、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投入科普事業,還要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普論壇、有國際影響力的論壇,提升中國科普的國際影響力。此外,還要支持大科學家講科普,支持外國科學家講科普。

李萌表示,“現在有一批外國科學家在中國講科普,他們的獨特思維和獨特方法對我們也很有啟發。我們歡迎大批在國內工作的外國科學家加入到我們的科普隊伍中來,大家共同講好中國科技故事、講好中國故事。”(依琰)

目標:

到2025年,科普服務創新發展的作用顯著提升,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5%。到203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25%,科普服務高質量發展能效顯著,科學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為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聲音: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從2010年的3.2%增長至2020年的10.56%。其中,北京、上海全民科學素質的比例已接25%,科普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效支撐。——科技部科技人才與科學技術普及司司長吳遠彬

最近更新

午夜福利视频,国产强伦姧在线观看无码97,少妇av,国产高潮A片羞羞免费视频,诱子偷伦初尝云雨孽欲天堂